跟家长最难沟通的问题
跟家长最难沟通的问题?除了有技巧地和家长进行沟通,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得到家长们的无限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1+1>2的教育效应。分享跟家长最难沟通的问题。
跟家长最难沟通的问题1
1、和家长沟通要遵循两个原则
切忌“告状”式交谈
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
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让家长尊重并听取老师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老师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老师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具体步骤
汇报孩子近来的发展情况(进步与问题所在)
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方法及家长需要配合做的事
这三个步骤运用得当,就为老师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开了一个好头。
2、家长观念不同 沟通方法不同
观念陈旧的家长
和观念陈旧的家长沟通,老师应直接给予教育措施,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直接向他们反映幼儿的学习效果。
如:今天学习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把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慢慢渗透,逐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
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当程度教育观念的家长,不妨先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再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
比如孩子的餐食方面,要跟家长具体分析,孩子的食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根据身体状况,对食品的喜爱程度等客观原因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考虑客观原因,一味让孩子多吃,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
接着分析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的发展对幼儿交往水平的影响及对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影响。同时对家长提出教学目标中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要求,并提供解决的办法。使家长赞同教育观点,并积极配合。
3、幼儿情况不同 沟通技巧不同
在具体工作中家园沟通并不简单,家长和幼儿的情况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还需要老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总结起来,把这些情况分为三种。
一句话沟通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各个领域的各项目标发展中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而家长也很少过问,但并不代表家长不想了解孩子在园的各种情况,相反,他们和其他家长一样,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或不愿给老师添麻烦等原因而压抑着自己。
于是,老师针对这样的家长采取了一句话沟通法,即利用接送环节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情况,如:今天某某学会了什么,今天某某吃了几碗饭等等,当老师说完后,往往会看到家长会心的微笑。
引起注意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存在问题,但是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亲情蒙住了眼睛,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点缺点也会树大自直,所以对孩子的情况不太关注。
对于这样的家长老师就采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家长开放日等方式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从而引起家长的关注,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家长沟通。
沟通过程
让家长了解教育目标及幼儿应达到水平
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
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
找出问题的原因
共同制定好的解决办法并努力达成
真情感动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各领域的发展中不存在问题,但家长有许多的不放心。每天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愿离去。
对于这样的家长老师就采用真情感动法,即:将孩子在各领域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向家长汇报,尤其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观察,悉心指导,耐心细致地向家长反映情况,让家长感到老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用老师细致的工作感动家长,让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孩子更快更好的发展。
与家长的沟通技巧
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家长们都会非常得留意。为了使自己接下来能更顺利更好地开展家长工作,这八项注意事项请老师们牢记哦!
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
要多途径与家长交流
多征求家长的愿望、需求、意见
可以经常更换信息栏
用恰当的方式谈论幼儿的行为问题
特殊事件主动坦诚与家长沟通
保持家庭隐私
冷静处理与家长、幼儿的关系
跟家长最难沟通的问题2
与家长沟通的原则
1、主动联系家长。如果能自己联系上的就尽量不叫学生自己回家联系,应主动联系以表明我们做老师的诚意和态度。
2、不应该当着学生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不管怎么样,听别人训斥自己的孩子肯定不好受。
3、在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这样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当班主任的比较民主、诚实可信,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4、与学生家长交流要避免随意性和情绪化。和家长交谈前要详细想好约见家长的主题和目的,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设计和家长交谈的各个要点。
5、多从成人的角度和家长多交流,多考虑家长所处的困难。替他们分担一些心理上的负担,有利于促进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要求
1、新生自入学一周内必须沟通一次。
反映小孩第一周在培训机构的表现。主要从课堂表现来说,要以鼓励为主,也说一下小孩的不足。
2、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
沟通内容包括:(1)反映小孩本月的学习情况,学习是否有进步。若有进步则要鼓励小孩继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再接再厉,若退步则要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并说出接下来的改进方案。(2)介绍现阶段我们的课程安排。
3、期中、期末考试前后月考后的沟通
期中、期末、月考前后,要及时到位,认真和家长及学生分析,找出知识的盲点。
4、所有沟通记录详细登记
做一本《沟通登记表》,将和家长沟通的内容详细记录在《沟通登记表》以备之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下次沟通的准备。
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方法
与学生一样,家长同样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对待家长同样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1、有心无力的家长:
教育孩子方面的大道理都懂,就是没时间陪伴孩子,把孩子扔给老师。
对于这一类家长,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希望TA配合我们的工作,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家长事先已经知晓了,问题出现也就不会觉得老师做的不好。
2、有心有力的家长:
关心孩子的学习,并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见解。
这类家长,只要你跟她多沟通,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跟家长达成统一的理念,家长就很容易成为老师的铁杆粉丝。
3、无心有力的家长:
这种家长被称为陪伴式的家长,大多是全职妈妈,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奔波于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
4、无心无力的家长:
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也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
这样的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请家长配合监督,并且把家长要做的事情具体化告知家长(比如,课后跟家长沟通时,不要告诉家长说提醒孩子读背课文,比较笼统。
跟家长最难沟通的问题3
一、要尊重家长。尊重家长,打好与家长沟通的基础。尊重学生家长是老师与家长取得有下沟通的首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J·W·Whibaut)和凯利(H·kelley)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认为,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应该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追求应当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凸现双方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性。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教师是互动的主动方,决定了互动的激起、进行和结束,而家长属于被动方,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长,让家长在心理上取得与教师地位的平等,就为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肯定孩子。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说:“你真棒!老师喜欢你。”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困惑,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
三、耐心告诉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
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教师是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从教师这里了解到了正确的教育知识,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更加了解这个孩子,同时与家长也拉进了距离。
克服互相埋怨情绪。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教师与家长间易互相埋怨,一方怨老师不会教,一方怨家长不会养。这样,导致双方产生对立情绪。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要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防止只“揭短”“告状”的现象。
四、对家长要一视同仁且采取合理有效沟通方式。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学校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或重视。
五、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咱们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这时咱们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C班同学,被打,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认可,事情化解。)。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校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家校沟通就不会受阻。
六、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家校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首先先扬后抑,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须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其次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只是一时糊涂
七、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得很近,使家校沟通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有时是不正确的,要么爱得过火,要么不到位。例如,当孩子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会教育孩子:"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有的家长怕孩子受批评,竟主动替孩子开脱责任:"是我不好,我没有提醒他。"从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认为"完成老师的任务是爸爸妈妈的事,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有的家长则是恨铁不成钢,当众指责孩子:"你看别人怎么都完成了?你为什么忘了?"从而使孩子羞愧难当,自信心大受伤害。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长良好的出发点,不要使家长有挫败感,同时要给家长一些帮助,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他们的爱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